安徽长安网讯 日前,宁国市2017年度“十大法治心动家庭”放榜,该市汪溪街道姚高村党总支书记李维明一家当选。记者近日来到姚高村,体验模范法治家庭的淳朴家风、感受李维明落实普法给乡村带来的变化。
经济条件好了,村里家家户户盖起了楼房。李维明家坐落在村子一角,拾级进屋,房内收拾得井井有条,墙头悬挂的治家名言很是显眼。在二楼的书屋,一本本书籍整齐摆放着,这曾是李维明两个孩子最喜欢的地方。如今,李维明的两个女儿,一个在宁国市某中学任教,一个在淮南市石台县人民法院任法官,书房现在则成了小外孙的学习天地。“知识和良好的习惯,是给孩子最大礼物。”李维明一直相信的这句话,不仅在两个女儿身上得到验证,年幼的小外孙的表现似乎也验证着这一点:当李维明的妻子端茶倒水时,年幼的外孙端起一杯水给李维明送了过去。父慈子孝,李维明家就是这样一个和睦的大家庭。和顺齐家、谨慎保家、诗书起家、忠顺传家——一直以来,这都是李维明严格恪守的家风家训,也正是对家风的秉承,让李维明的家庭才会如此和睦美满。
李维明出生于姚高村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,父母是地道的农民,在教育上也一直秉承着农家人的淳朴与诚实。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,成为父亲的李维明在坚守传统家风家训的同时,注重对两个孩子进行法治教育。“现在是法治社会,只有执法、懂法,才能更好地约束和保护自己。”李维明注意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,在每个月的家庭会议上,学习法律知识是必有的内容。
不仅是对家人传输法治理念,作为村党总支书记,李维明同样十分注重在村中不断普及法律知识,用法治的思维管理和经营姚高村。
姚高村是一个地处偏僻的山村,村民收入主要是靠山地,在李维明当村书记前,村里因为土地发生争端的现象时有发生,从口舌之争到拳脚相向,甚至有人为此受过法律制裁。“文化水平低,法治观念薄弱,如果大家都能懂法,这些争端肯定也不会发生。”1999年,37岁李维明在村民的推选下,成为姚高村村主任。上任后,他组建了一只调解队伍,村两委成员任调解员。李维明也经常利用调解的机会,向村民们传授法律知识,让法律成为调解的利器。邻里纠纷、家长里短,成立以来,调解员们成功化解了许多矛盾,村风乡情变得更加淳朴和谐。
村民李某年过八旬,早年认养女儿并辛勤抚养其长大成人,女儿在城里工作,老人常年独自生活。近些年,由于赡养问题,老人与女儿争吵不断,其女儿甚至表态要与老人脱离父女关系。在了解情况后,李维明多次到其女儿打工的工厂,向她讲述老人抚养的不易,解释了《赡养法》的相关条款,并明确告知她拒不赡养涉嫌违法。晓之以情、动之以理,在李维明的努力劝说下,老人的女儿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父女二人和睦如初。
除了利用法律和谐村民关系,李维明还引导村民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益。几年前,村民朱某在工厂上班时受伤,医疗费花去4000多元。朱某多次交涉,可工厂老板拒不赔付。李维明得知情况后,联系汪溪街道司法所工作人员来到工厂,经过交涉,成功帮朱某讨回医疗费、误工费等。
“知法、懂法、用法,一定要村民们不断提高这样的意识。”为此,李维明还不断加强学习平台的建设。在姚高村,法律宣传栏、法治文化广场、法律图书馆等设施一应俱全,村里还定期开办法律文化讲堂,邀请司法所的工作人员进村说法。正是在李维明的不断努力下,姚高村学法氛围浓厚,懂法、用法成为全村人的共识。民事纠纷下降了、刑事案件减少了、邻里关系和睦了、民风乡情淳朴了,不少村民都将这些变化归功于李维明的普法。今年,姚高村还获得了“民主法治示范村”荣誉。(王骏龙)